上海土地资源稀缺、人口密集,无法依靠城区的无限扩张来创造更多公共空间和服务。这让上海绿地建设成本高昂。据测算,要让一片已规划、成规模的公共绿地真正落地,平均建设成本以亿元为单位。
如果转变观念,将许多潜在的存量资源,比如单位附属绿地的围墙打开,就能在市民“家门口”释放大量可以共享的绿意。
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在今天(9月10日)举行的2025东滩论坛上公布数据:截至今年7月底,上海累计开放单位附属绿地169个,释放“公共绿地”111万平方米,其中具备条件的进一步改造为48座口袋公园。
未来上海还有潜力再挖掘一批可开放共享的单位附属绿地。“不是所有单位附属绿地都能打开,必须在不改变权属和充分尊重权属单位意愿前提下,再研究必要性和合理性,不能‘为开而开’。”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副局长朱心军介绍,前期,绿化部门分析提取出外环内及五大新城单位附属绿地6239块,总面积约51.26平方公里,经过评估,342块单位附属绿地选入“开放共享项目库”,其中,101块具备建设口袋公园的条件。
据悉,这些单位附属绿地集中在公共空间覆盖盲区、环境优良及富有风貌特色的区域、“一江一河”沿岸公共活动集聚带内,是将来上海建园造绿的重要载体。
“打开围墙只是物理形态上的打开,如果不转变传统管理观念,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打开。”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生活垃圾管理处处长王永文表示,公园绿地不仅要让人走得进去,还要有包容各种需求的心胸。比如,苏州河岸部分打开后的公共绿地,不但有安保人员和禁入绳线“严防死守”,还有20余项禁止条款,包容度还不够。
和过去相比,人们对公园绿地的期待已不局限于清新空气和“绿树红花”,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多功能空间载体,根据本地居民需求和区域发展定位随机组成,要提供更多实用和百姓需要的功能和服务。
“自然+音乐+文化”,这样的融合可以成为上海生态空间建设的标配之一。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王勇举了两个音乐赋能公园的案例:辰山植物园的辰山草地音乐节和徐家汇公园的社区音乐会,它们让生态空间成为构建城市认同感的重要载体,而丰富的、能够深入人心的文化服务功能就是构建这种认同感的基础。截至2024年底,上海已有20多处生态空间常态化举办音乐演出,覆盖古典、流行、爵士、民乐等风格。
围墙打开后,原有公园绿地和周边公共空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公园绿地要更好地融入街区、校区、园区、商区等功能设施,相互赋能。
对此,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周立志很有感触:“校园搬迁沿河住宿所有学生,拆除建筑18处,使得滨河开放空间达到2.1万平方米,最宽处有98米,成为‘苏河十八湾’沿岸最大最优雅的城市新空间。”
单位开放附属绿地,也有满满的获得感。打开围墙后,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10处公共空间、27栋“国保级历史建筑”,让市民游客从中感受到校园历史文化沉淀的魅力最专业的股票配资公司,大幅提升了学校的美誉度,近年来报考华东政法大学的学生数量也持续增长。
华林优配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